搜书

一、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时间: 2010-05-10    已有人阅读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了利用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产生强大的改革动力,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资引进规模、进出口贸易总额等都有较快增长,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明显提速。

在分享对外开放和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特别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也必将继续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传统国际经济秩序已经难以持续,第三次全球化红利正在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正在出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快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未来国际经济关系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跌价”,表明中国亟需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尽快向国际中高端产业延伸。此外,国内各项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推进市场化进程、理顺政府市场关系仍需外部市场“倒逼”的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既给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正如中改院2008年改革问卷调查显示,51.49%的专家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主要是中国有可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经济秩序重建;46.34%的专家认为,要充分利用低价机会,加大在国外购买战略物资的力度[1]。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变化趋势看,当前对外开放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形势,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一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维护国家利益;三是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构建企业“走出去”的一整套战略体系;四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着国内国外两方面的挑战:前者主要是如何通过加快改革,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后者主要是如何应对已经产生且有可能强化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表明,尽管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仍会发生,并最容易在危机时刻形成“气候”。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部分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背景下,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一切有可能国家的经贸合作,维护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成为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

专栏4.1 新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不少国家出台了带有浓厚新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措施。许多发达国家除采用提高关税、设置配额、进口许可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采取反倾销、设置贸易技术壁垒,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等新贸易保护手段,维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受到伤害,也损害了世贸规则的权威性。比如,美国的“特别301条款”,以及经济振兴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等都属于贸易保护条款。再比如,欧盟某一成员国提出某国产品有倾销嫌疑,欧盟委员会调查确认后,就会在欧盟所有成员国中采取反倾销措施,这也是一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促使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但更多时候是两者兼有。一般来讲,当经济不景气时,许多国家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929年经济大萧条,次年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产品关税全线上调20%,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典型的例子。政治因素也会促使一些国家和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美国这次出台的经济对策(如“购买美国货”、“雇用美国人”)就有其政治原因。在美国,劳工和工会是民主党支持者,而重视保护劳工利益、注重社会福利、主张政府可干预经济,自然成为民主党的政策趋向。

资料来源:刘浩远: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经济恢复,新华网,2009217日。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定价:38.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