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经济发展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此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是由恐慌性地去杠杆化——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现在去杠杆化已趋于稳定,世界经济进入可预见的衰退。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经济已经触底,欧洲经济正在触底,日本经济即将触底。如果乐观的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基本到底,全球经济增长估计在1%左右。然而核心的问题是,尽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用再杠杆化的方法解决去杠杆化,防止了大衰退。但形成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失衡格局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呢?

在过去近20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经济形成了发达国家过度负债消费,发展中国家被迫储蓄的格局,形成了全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亚洲地区的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和亚洲经常项目的顺差的镜象关系,两者完全相反但高度对称。如今还能维持并持续这一失衡局面,我们可以说危机已经过去,如果今后不能维持并持续这一局面,我们只能说衰退已经停止,但危机似未过去。现在的迹象表明,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西方发达国家不再重复负债消费,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率在不断上升,2009年曾一度接近7%左右,而且失业率也超过10%。这意味着,私人部门储蓄率具有被迫性质,并不能形成长期行为。这种情形表明,这次经济衰退不是一个传统的商业周期循环,而是一个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调整是漫长的并且是曲折的。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将不会出现20022007年的繁荣局面,而处于低迷之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担心的是:去杠杆化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去全球化的经济摩擦?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国家的出口大幅度下滑,中国出口速度负增长20%,而日本则接近负50%。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共同采取了应对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其共同点就是用再杠杆化撬动国家、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中国,4万亿的投资计划就是用赤字财政来撬动国家资产负债表,13季度为数达867万亿的新增贷款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撬动,而房地产的升温、个人信贷的增长则是对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撬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再杠杆化政策效果是明显的。

第一,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中国比西方率先六个月恢复增长,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肯定超过8%;第二,这一增长完全是由内需构成的。1~3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9%,然而出口却是负贡献36%;第三,在这一增长过程中,区域结构也有所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东部地区。

从短期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样的反危机再杠杆化政策是否可以持续?如果可以持续,是否应该坚持下去?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这次G20匹兹堡会议上的热议问题。尽管大家说目前还要维持,但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等国已经开始加息,表明反危机政策的退出已在行动中,预计2010年上半年各国会陆续退出反危机政策。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仍会达到8%以上,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可能是一个反危机政策向常态化转变的阶段。

从长期来看,我们面临着更深刻的挑战。尽管这次衰退渡过了,但是结构调整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可能是长期性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的共识是“抱团取暖”,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加强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我们特别注意到两个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一个是中国和东盟在20101月建成自由贸易区,另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合作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合作。在这一进展中出现了几个比较新的特点:第一是各国经济合作由双边转向多边,形成共同合作机制;第二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合作。这一次中国和东盟共同成立了外汇储备库制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间特别强调了大项目融资安排机制。第三是努力创建新的合作基础,例如共同规划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共同规划发展亚洲人力资源提升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在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货币安排,换句话说是在亚洲地区“去美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在这一趋势面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的需求已经出现。

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会在两个方向上帮助亚洲经济的成长。亚洲国家多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发展,需要投资,同时亚洲国家的储蓄率比较高,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会使亚洲的储蓄与亚洲的投资闭合起来,形成亚洲经济新的增长点;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是亚洲金融基础薄弱,而且单一个国家难以独立应对外部冲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会极大地改变这一局面,增强亚洲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我们期待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作者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