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纵观国际社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标志性文献为《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基本人权”的概念,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强调了每一个人所应享有的具体权利;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颁布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明确了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发布的《发展宣言》将人权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强调了人是发展的主体、参与者和受益者;20世纪90年代,1994年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所形成的《行动纲领》以及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发展的概念,将人口问题与发展相联系起来,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概括而言,国际社会在发展概念上,经历了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在人与发展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从“基本人权保障”到“人是参与者和受益者”,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转变。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这一体系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主体、参与者和受益者;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注重发展的公平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部分人而是指全体人民,不仅指当代人还指后代人。二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全面发展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是指人口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关注城乡、区域、贫富、性别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代际之间的平衡发展及可循环和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与发展理念的沿革相一致,国际社会对发展的评估体系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目前,得到最广泛接受的发展评估体系是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这一体系不局限于关注经济增长数据,而是扩展到涵盖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环保等多方面的总体发展评价。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它代表了:①知识水平,代表发展的基础能力,包括科技进步能力、教育水平、信息扩散能力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等指标;②健康水平,包括预期寿命等代表社会福利、保健措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指标;③经济水平,包括人均GDP等代表人均享有发展的程度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④生态水平,衡量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程度。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人类发展指数来看,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80年至2007年增长了近50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排名为第81位,进入中等人类发展国家行列。需要提及的是,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数2007年达到了0.799,高于世界0.753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突出。

当我们思考未来发展时,必须认识到当前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全球化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地球村,这就意味着所有国家必须用开放和合作的态度处理发展中的问题;二是信息化促进了信息的平衡分布与快速传播,世界变平了;三是城镇化促进了人们的流动与迁移,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大了对地球承载力的压力;四是低碳经济与发展蕴藏着新一轮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