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后危机时代的养老基金投资策略研究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各类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底,我国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结余资金总额达到11336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7391亿元,医疗保险为2477亿元,失业保险为979亿元,工伤保险262亿元,生育保险127亿元。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部分属于个人账户基金的范畴,具有长期积累性特征,可以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配置资金,基金面临着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而其他各项基金结余,是现收现付财务制度下的结余资金,用于应对短期的待遇支付需要,在保值增值方面的压力较小,主要用于购买国债或银行存款。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主要是针对养老保险结余部分。如何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采取基金的多元化投资,扩大基金的投资渠道,可以有效的提高投资回报率。但是,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资料显示,此次金融危机大约导致世界各种养老资产损失了5.5万亿美元,其中自愿性的“企业养老金”由于其持股率较高,损失较之具有严格投资限制的公共养老金严重,损失总计约5.2万亿美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希望重新审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问题,试图找到一条能实现基金安全性和收益性最佳结合的投资策略。

一、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现状及国际经验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而且基金的投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文)中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额,除留足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80%左右应用于购买由国家发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特种定向债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决定基金的其他用途。《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又规定: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由于基金的投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导致基金收益率偏低。据统计,2003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名义投资收益率为2.18%,而同期加权通货膨胀率为2.2%。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是在贬值缩水,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严峻挑战。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要求:各地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从而建立现收现付与完全基金积累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随着个人账户做实,必然会形成大量的资金积累。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金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当然这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在内。即便如此,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规模到2030年也将不少于10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不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做出调整,将无法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也就违背了设置和做实个人账户的初衷。根据艾伦条件,只有当投资收益率大于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时,基金积累制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才优于现收现付的制度安排。因此,调整现有的养老基金投资政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工具包括: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贷款合同、股票,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后者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6%。从资产类型来看,在大多数国家,养老基金股票投资收益率高于不动产、债券、抵押贷款和短期资产,股票投资份额的大小与投资收益率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股票投资份额比重大,会取得较高的回报。1993年,英国和美国养老基金的股票投资的比例高达56.01%和48.52%,11年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为10.8%和9.8%;新加坡的养老金集中投资于国内债券,11年平均收益率仅为2.3%(表1)。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