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

  时间: 2010-05-23    已有人阅读过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通常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式和集约式。粗放式的特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增长,如依靠资金、物资、劳动力投入,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结果往往是高投入,高消耗,效益低下,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压力,这样的增长方式在短期内容易受到外部供给波动的影响,在长期则难以维持。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其特征在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升,如科技进步、更新改造、管理和体制创新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结果是降低消耗,效益较高。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不少变化,但总体上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扩张规模来实现。我国的投资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的水平,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并且,投资效率逐渐降低: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亿元、1.6亿元、4.5亿元和5.0亿元。这表明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2)技术进步主要依赖引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中,要素投入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0%以上,技术进步的贡献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企业满足于通过购买技术、新设备,获得低附加值的短期效益,而不是自足技术开发。

(3)资源的消耗相当高且浪费严重。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高消耗造成了资源的紧缺,但在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上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如煤矿开采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国外水平。

(4)经济增长伴随着环境恶化。多年来,我们的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据测算,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的,属“虚值”或者说“环境欠账”(雷明,2004)。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3000美元迈进。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关键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当前,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已经相当突出,特别是在新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原材料紧张导致的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进口依赖性过大,能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如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这已经危害到经济的安全和健康。为了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体制因素构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对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常的思路是依靠技术创新,借助技术创新实现投入使用的高效率,认为经济增长中除去要素投入的贡献后的剩余可以算作技术创新的结果。但是对这一剩余的解释不能完全算作技术进步,特别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早已在中央文件中提出。1995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且说明了两个转变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重申了这一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式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提出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可以看出,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思路是用经济体制转变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微观上用市场竞争体制促进企业利用科学管理、先进技术、规模经济等手段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从宏观上达到产业结构优化,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的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

(1)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问题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价格杠杆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手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人为压低土地出让价格,甚至搞零地价。往往是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土地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结果就是鼓励企业扩张规模,使得我国这么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国,还有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再比如,由于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用水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此外,煤、电、油等能源的价格也没有放开,总体价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在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获取开采权的成本很低,也使得价格和成本严重脱离,这种扭曲的价格机制不能反映我国资源稀缺情况,造成了使用中的大量浪费。从社会资金配置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目前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但是,我国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水平偏低,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并且信贷资金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干预。信贷资金的低成本也诱使企业扩大规模、上项目。

(2)从市场中的主体看,政府对经济起着主导作用,并且经常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企业投资自主权还没有真正落实,投资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其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在当前的考核体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绩,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现象,并且由于官员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主要是市政建设和基础投资,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得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高尚全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3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